规章制度

淮南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细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9-18浏览次数:1030

 淮南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信息化工作,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科学、规范、合理有序实施,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保证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神,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目标,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原则,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定整体规划,创新建设理念,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流程,提升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技术水平,促进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确保网络及信息安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学校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校网络信息中心、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校办主任兼任,副主任由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兼任。

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以及各业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是我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与决策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咨询组,是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咨询机构。咨询专家组负责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论证;总体方案和深化设计的咨询、论证;硬件设备、应用系统新建购置、既有集成论证,并对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咨询。

第五条 学校各单位需明确一名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推进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相关信息化工作。各单位应设置兼职信息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及数据安全等工作。

第三章 建设目标

第六条 总体目标

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个性化、开放的、安全的信息系统及其支撑硬件、软件平台,建设一流的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全面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并广泛共享,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日臻完善,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教育信息的一体化;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提供信息支撑与管理保障,对各类教育及社会重点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第七条 具体目标

1、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能够规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标准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2、建立我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统一门户平台和移动校园平台。

3、建立一个涵盖校园信息化应用业务的集成化系统体系,并且能够平滑无缝集成新的应用系统,挖掘、整合、集成全校数据信息资源。

4、建立一个涵盖校园信息服务及与之相关联的综合业务的数据、信息于一体的数据中心。

5、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面升至万兆,实现万兆到楼。校网出口总带宽达到1G

第四章 建设任务 

第八条 信息化环境建设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1、全面提升校园网络质量: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面升至万兆,实现万兆到楼,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到1G。做好校园网网络扁平化改造升级建设工作,实现有线网络校园建筑覆盖率达到100%,分批对学校的网络线路及网络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和改造,实现核心交换机冗余及联通主干光纤冗余;积极推进IPv6网络建设项目,达到IPV4IPV6互补的目标,提高校园网质量。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不断优化网络质量和提升网络管理水平。

1.2、建设无线校园网网络逐步实现无线网覆盖全校所有建筑以及校园主要室外空间,不断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适应多种智能终端接入,实现无线接入用户的校际漫游。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1.3、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探索IPv6技术、4G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2、建设安全高效节能的网络数据中心(IDC

2.1、实施全校服务器集中托管:将校内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进一步完善专业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器运行环境。

2.2、加强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建设:建设100T上的网络存储系统,满足学校各类数据存储需要,为各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等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配备离线备份系统,适时进行异地容灾中心建设,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

2.3、构建统一的网络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平台: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

3、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

 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符合标准的、可扩展、易维护的公共数据平台和统一数据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社区(校园文化)与网络服务系统。建立健全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和面向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数据、服务、决策三大中心为核心建设思路,以学生、教师为核心,面向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生活等多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知识服务系统,构建高效与科学的信息资源服务和保障体系,以此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水平。

4、信息标准建设

以教育部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本校现有信息标准执行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按照科学、通用和可行的原则,建立包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数据编码的一致性,规范本校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第九条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进一步丰富网络功能:逐步增加带宽提高网络速度,提升网络信息化保障能力,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扩大的网络需求。

2、依托一卡通不断完善生活服务中心功能:构建以购物服务、支付服务、预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校园信息化生活服务圈,促进一卡通应用进一步深入和普及,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安全的生活服务环境。

3、建设服务周到、响应快速的信息化服务中心: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建设信息化专用培训与服务机房,加强学校信息化技术培训与服务力度,有效推动学校信息化各项工作。

4、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1、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兼容异构平台,开发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丰富校内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丰富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专题特色数据库及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

4.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入慕课(MOOCs)等网络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及其运行、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鼓励高水平教师和技术团队创建慕课等教学资源,加快推进我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建设;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形成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逐步扩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范围;逐步开展基于3D3G交互式仿真技术的虚拟实验室,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效果;利用信息手段创新管理与评价方法,充分发掘教务系统的潜力,综合校内其它资源逐步建立综合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推进“翻转课堂”、“微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研”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形成全体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均可在线学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新型网络学习体系。

4.3、高校资源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增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我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我校教育科研资源对社会有序开放,充分发挥我校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5、高等教育信息化引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5.1、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装备研究,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5.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配合教学、科研、工会、团委、学生团体等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培训、咨询、交流、课题立项等方式,普及信息化校园使用技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研究数字化时代新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不断激发师生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 

5.3、 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围绕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运行维护等任务,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和激励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办法;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努力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保障有力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第十条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教师综合管理与服务

1.1、人事信息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全校教职员工从入校到调走或离退休全过程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关键系统之一。它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人事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和组织,为全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重要的教职工基础数据,系统促进人事管理部门业务流程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考核管理

通过考核管理系统的搭建,满足学校不同的考核模式的需要,基于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通过数据集成,大大减少教职工填写和业务部门审核的重复劳动。通过系统考核方案的设置,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1.3、招聘管理

招聘管理系统通过内、外网的结合,实现了网上招聘的管理,应聘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提交简历,应聘岗位,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对大量的简历进行筛选、审核。审核流程通过工作流可以自动转到相应的审核环节,招聘过程透明,易于监控,也便于应聘人员了解应聘的过程,大大减轻了招聘管理的工作量。

1.4、科研管理系统

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及时更新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的有关科研信息,协同推动知识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1.5、教务管理系统

为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必须更新管理思想, 增强对管理活动的科学认识。为此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更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将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开课计划管理、排课管理、网上选课、实践教学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教务信息管理的一体化,促进教务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智能化。

2、学生综合管理与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涵盖学生的准备入学阶段、经过入学阶段、在校阶段、就业阶段、离校阶段到校友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的的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全局性服务、主动式服务、透明化、交互式服务、关联式服务、多样性服务的设计理念,以实现根据学生不同的在校生命周期,通过不同的身份(新生、在校生、毕业生)一站式的访问到不同的信息化服务内容的目的。学生综合管理与服务将涵盖如下系统:

l  ­数字迎新管理系统

l  学工管理系统

l  宿舍管理系统

l  就业管理系统

l  离校管理系统 

l  就业分析系统

第五章 实施步骤

第十一条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骤

1. 第一阶段(2016—2017年) 

 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面升至万兆,实现万兆到楼,新建楼宇网络千兆到桌面。校园网网络扁平化改造升级建设工作,分批对学校的网络线路及网络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和改造。实现核心交换机冗余及联通主干光纤冗余;继续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优化网络质量;积极推进IPv6网络建设项目,达到IPV4IPV6互补的目标,提高校园网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G

接入电信、教育网以及其它二级运营商等多公网链路,逐年增加网络带宽,经过负载均衡设备处理,提供给师生一条多链路混合的网络出口链路,实现用户对互联网的高速快捷访问。

 2.第二阶段(2017—2018年)

 建设无线校园网网络,逐步实现无线网覆盖全校所有建筑以及校园主要室外空间,适应多种智能终端接入,实现无线接入用户的校际漫游。实现无线用户的快速漫游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大幅度提升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3、第三阶段:(2018—2020年)

 建设安全高效节能的网络数据中心(IDC),建成一个大容量(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100T)、高性能、高可靠性及具有数据灾备能力的数据存储和运行中心,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和共享高性能计算等服务,为实现校园数据的服务提供条件保障;建设服务器托管中心,将校内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

 第十二条 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步骤

 本着先平台、后应用、即建即用、注重实效,整个数字化校园分三个建设阶段,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2016—2017年)

 完成学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主要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公共数据平台与数据交换平台和部分业务应用系统。完成平台与学校已有应用系统对接,其中应用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科研管理系统、电子政务OA系统、邮件系统、数字档案系统等。

 2、第二阶段(2017—2018年)

主要建设资产管理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及公共服务系统、就业系统、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等。

 3、第三阶段(2018—2020年)

主要建设学校的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实时综合信息查询、高级统计分析报表、多维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全面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相对完备的数据分析系统,为学校发展及领导决策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制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高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部署、实化措施、从严考核,并将本校信息化实施方案和分布实施计划上报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备案。

 第十四条 经费保障

 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细则,编制经费预算,分年度实施。学校建立稳定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切实保障信息化环境、资源和管理等应用平台建设及其运行维护和更新以及信息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信息化建设细则顺利实施。

 第十五条 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专兼职、多种编制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各部门人员参与的信息员队伍,完善各类人员培养体系和定期培训制度,鼓励相关人员通过进修、培训、交流等途径及时获取先进知识、经验、技能。加强在各个层面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共同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第十六条 安全保障

 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保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确保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网络信息中心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设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体系,保障学校数据中心以及各个应用系统的安全及稳定可靠运行。信息化软件系统中的信息以及学校的共享数据必须严格授权、合法使用,确保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的安全。由校外第三方进行开发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开发合同中必须明确与开发方订立软件系统和数据的保密条款或签订单独的保密协议。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执行。

 第十八条 本细则由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